最新动态
关于我们
上海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伴你走向幸福的明天!
切换旧版
About Us
早9:00-晚9:00 全年无休
用爱心点燃爱心,为心灵播种希望

问答信箱|取悦症:开口说“不”,为什么会这么难?

来源: | 作者:hdpsycomcn | 发布时间: 2022-03-07 | 1010 次浏览 | 分享到:

怎么学会拒绝?

取悦症:开口说“不”,为什么会这么难?

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苦恼,那就是明明心里一万个不情愿,但却架不住情面,或是对方的苦苦哀求,或是……各种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理由,而不得不牺牲本属于自己的利益去成全对方。甚至很多时候,这样的成全对于自己而言,除了勉为其难、力所难及以外,看起来似乎完全没有任何的回报。

可是,既然得失如此明显的一边倒,却为何难以开口拒绝呢?

01

人性的本质都是趋利避害的,每个人的行为其实都是在内心中权衡过了得失的:你必定是因为有所得,才有所为的。

即使有可能这个“得”只是逞一时之快,即使事后会带来无数的纠结,承担无法收拾的后果,但在那个当下,你的内心早已算计好——你所要得到的远远大过了将失去的。

所以说,你真的想学会拒绝吗?那么,你就得先清楚地知道,一旦拒绝了,你将失去的是什么?

感受一下吧!想象当你拒绝了某个人的某个请求时,你的心中会升腾起怎样的感觉呢?

是否会有患得患失,总觉得因此可能会失去彼此的关系、会被抛弃、被批评、失去被赞赏的机会等等呢?它们是否会影响你在关系中的安全感呢?

又或者当你拒绝了他人的请求时,你是否感受到了某种崩塌,仿佛自己的全能感从此破灭,自己不再是别人眼里的那个无所不能的存在了?从此失去你极力维护的自尊呢?

再或者当你说出那个“不”字时,你预感到将带来的局面,会令你极度恐惧?

所以,你做好了因为拒绝而面对这些感受的准备了吗?

02

美国心理学家哈丽雅特•布莱克称这种行为模式为”取悦症“,总是把别人的需要摆在第一位,从来不会对别人说“,始终在追求周围每个人的认可,努力想让除了自己以为的每个人都高兴。她结合多年的咨询经验,将”取悦症“的根源分为了三类:认知型、习惯型和情感逃避型。

 

1、认知型“取悦症候群”

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一部春晚小品叫《有事您说话》,郭冬临扮演了一位打肿脸也绝对不会说“不”的老好人。为了帮别人买火车票,自己冒着寒风穿着棉袄扛着被褥去火车站整宿排队,还贴钱买高价黄牛票,只为了他的一个信念:“咱不能让人说咱无能!“他认为只有无所不能的帮助他人,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这就是认知型老好人的思维定式:他人的需求都高于你自己的需求,而你衡量自尊和定义自我的依据,就是为他们做了多少。你必须得到每一个人的认可。

这类人永远是在他人的眼中,寻求着自尊和自我。也因此,一旦无法满足别人的请求,就会在别人失望的眼神中,感受到自尊的受挫。就像小品中的老好人那样,宁可打脸也不能拒绝。

这类人在学会拒绝之前,先要认清两个事实,那就是——

首先,你永远不可能得到每一个人的认可,你在别人眼中看到的自己,就是你眼中的自己。在你试图通过不断地满足他人的需求来索求自尊的时候,你有没有关注过你装扮得如此伟岸的形象之下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TA真的就那么的不值得被你自己好好的对待吗?

其次,你的价值根本就不取决于你为别人做了什么。用利益交换来的只可能是利益,即使你不拒绝,对方也未必会认同你。就像小品里的那位科长,郭冬临帮他从黄牛那里高价买来的两张卧铺票,得到的回报就是几根宾馆的一次性牙刷,以及变本加厉的需求。

而那些真正会认同你的人,从来都是因为你本身的特质而喜欢和你在一起的人。

 

2、习惯型“取悦症候群”

顾名思义就是习惯性助人,以他人的需求为己任,倾尽全力,不求回报。

小说《芳华》里的刘峰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好人”。

“为我们修这个做那个,不停地做一堆无成就的琐屑事物,而做本身就是成就,日积月累,一大堆的无成就就是他的成就。他是个当今谁也不需要,谁也不尊重的人了,这种人就叫好人。”

从小说中也可窥见一斑,像刘峰这样以助人为己任的习惯不是一日养成的。

首先是其深入骨髓的谦卑感和无资格感,害怕一旦没有全心全意地让别人开心,就会被抛弃、被拒绝。被人需要着是他最好的感觉,而麻烦别人、拒绝别人是绝对不被允许的错事。

其次,他的无私助人的行为,是不断地被集体的赞誉所固化下来的。于是,他必须拼命地压抑自己的情绪和需要,用隐忍和迎合来换取些许资格感,以填补自己内心匮乏的空。

然而最终,靠自我牺牲换来的,却丝毫没有温度,反而让自己越来越成为“谁也不需要,谁也不尊重的人“。

 

3、情感逃避型“取悦症候群”

这一类型的人之所以无法拒绝,主要是因为害怕冲突、愤怒和对抗的情感,甚至是仅仅有这样的预感都会非常的焦虑。对于他们而言,冲突就意味着毁灭。

通常在他们的童年经历中,就种下了对冲突和对抗的恐惧,这才使得成年后的他们,轻而易举的受控于那些通过恐吓和索取操纵他人的人。

在电视剧《带着爸爸去留学》第17集中有这么一个情节,武丹丹明知违背自己的行为准则,却经不住朱露莎的央求帮其作弊,被老师发现后,朱露莎又是卖惨又是耍赖地求武丹丹一人黑锅,武丹丹竟然会心软答应难道真的如朱露莎所说,她有个无所不能的老爸,所以可以不在乎后果随意背锅吗? 

在我看来,如果不是编剧特意营造的圣母般的“主角光环”的话,那么,武丹丹可能是习惯性地逃避着因拒绝所带来的难以应付的情感冲突。也因为恐惧,所以她从没有机会去学习怎样有效地处理冲突,怎样恰当地应对愤怒。

只可惜在她一味的避免冲突、毫无边界的同情和帮助,所换来的却是脆弱、不稳固的人际关系,最终难逃冲突的宿命。

人与人之间,一定程度的冲突在所难免,那些随意突破你的底线,不尊重你的人,哪里是值得倾情付出的关系呢?

03

不会拒绝别人,这并不是你的错。

面对他人的请求,开口说出“不”字,将会失去的,以及将要面对的,对你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人生课题。而你之所以将这一切视若珍宝,也正是因为你需要被爱,需要在关系中感受到被尊重。

但是,更为关键的前提是,你必须真正的尊重你自己,尊重你的价值观,你的生活准则。

这个世界就是如此,如果连你自己都不认可你自己,凭什么希望从他人那里得到认可和关注呢?如果连你自己都不关注你自己的需求和边界,那又如何去乞求他人对你的尊重呢?

世上没有什么东西值得你用损害自我来换取。

学会拒绝别人,不需要那么多的步骤和方法,只需要你认可你自己,尊重你自己就够了。然后,才会有这些让自己任性一点的小建议:

1、当对方提出要求时,先考虑是否是自己力所能及的,是否符合自己的信念与准则,是否是值得帮的人、值得帮的事;

2、当判断出需要拒绝的时候,建议你直截了当的表明立场和拒绝的理由:“不好意思,我帮不了你……”;

3、当对方继续用更多的理由希望说服你的时候,不要纠缠进去,而是继续你的立场,尽可能的结束谈话。

 

那些因为拒绝而失去的关系和机会,绝对比你的自尊要微不足道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