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狂”的背后,是种怎样的心理呢?
“工作狂”的背后,可能是极度丢失的安全感。
很多人对工作狂的理解更多的是一种褒义的理解,你看那个人是一个工作狂呢,下班后还在工作,多么自律勤奋!
然而,某一种工作狂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工作上瘾,缺乏释放压力的途径,以忍耐为核心强迫自我进行工作。高度自律的下缺乏释压的能力。
根据挪威卑尔根大学和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的心理学家研究了挪威25个行业的12135名雇员后定制了一套标准可以测试自己是否是工作狂,这套标准叫做“卑尔根工作上瘾标尺”。
标尺包含7项内容:
1. 你想着如何空出更多的时间来工作?
2. 你花在工作上的时间超过最初打算?
3. 你工作是为了减轻罪恶,焦虑,无助和抑郁感?
4. 他人曾劝你减少工作时间,但是你并没有听从?
5. 如果被禁止工作,你会感到紧张?
6. 你的兴趣爱好,休闲活动和体育锻炼排在工作之后?
7. 工作如此繁重,已经影响你的健康?
以上题目回答“从不”,“很少”,“有时候”,“经常”,“总是”。
如果你的选择至少4项内容为“经常”和“总是”,那么你就是一名“工作狂”了。

这样的工作狂的背后不止是高度的自律,更像是极度的安全感丢失。
因为害怕将来的散失,而极力索取现在的获得。
就像是老年人害怕死亡突然的到来,而无条件地对保健延年益寿等药物的追捧。
工作狂对工作本身并没有热情,而是很难从工作中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快乐感,但通过拼命地工作以求得心理安慰,常常在工作中强迫自己做到完美,一旦出现不完美的错误,极度自罪自责,羞愧难当,却又会将他人的援助拒之门外。
对工作的正常态度为:从工作中能获得巨大乐趣,出现失误时既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懊恼不已,同时不会高度自律和他律(不但苛求自己,也要苛求他人),会注意与同事及上司的配合工作,人际关系相对融洽。

假如,发现自己已经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工作狂了,该怎么办?
1. 正确地评价自己。不设立过高的目标,凡事量力而行。
2. 学习提高时间管理的技能。高效的工作也需要全心的释放。
3. 面对压力时追溯本源。想一想自己工作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

一个人不可能脱离娱乐和放松方式,高度自律地工作,在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下,只能换来更糟糕的心情,和更低效率的行动。
村上春树,到了什么时候都不会忘了去跑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