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新闻晨报》 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心理咨询师 张庆
前台老师说:“有位A女士来电话了,一定要同你讲话,挺着急的,半个小时打了3次电话!”
在华师大心理咨询室(现更名为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工作那么久了,从未遇过这种状况,我有点吃惊——难道小眉出了什么事?
电话铃响起来——“又来了!你等一下!”
前台老师沟通了几句,把话筒递给我。熟悉的声音、比平时显得生硬:“你张老师啊?我可以不来的吧?我要回去啦!……”
我还来不及回答,话筒里出现另一个声音:你要去的!电话给我!
原来后面这位才是A女士,刚才说话的是她的姐姐。
A女士的姐姐改主意了,要回浙江去,A女士阻拦不了,只好安排提前咨询,掌握了“话语权”的A女士坚决地明确了下午咨询的时间,走到另外一个房间,再次请我“一定要帮帮忙”,一定要好好“教育”姐姐,不然小眉就毁了。
小眉是A女士的姐姐的女儿,26岁,行为举止像“初中生”。A女士探亲时借故把小眉带到上海,想确定她的心理是否正常。
第一次咨询时,我看到的小眉娇小玲珑,确实一脸稚气,衣着入时且与年龄相符,跟在阿姨身后,不主动说话,很安静地坐在一边。阿姨讲述着自己的事情,小眉听着,大大的眼睛带着专注的迷惑,仿佛在听一个遥远的故事,偶尔当我微笑着注视她时,她也会以略显羞涩的微笑回应。
这样的表现似乎不太容易与“初中生”联系起来,直到咨询进行到一半时:
“脑子没带在身上”
基本情况介绍和我的信息收集暂时告一段落,我说:“接下来需要我同小眉单独讨论一些问题。阿姨现在就出去了,小眉你可以吗?”小眉微笑着点头。
A女士嘱咐小眉有什么话尽管告诉老师,小眉点头。
A女士站起身来朝门口走去,小眉也站起来,跟着向门口走。
“小眉你要在这里的!你要同老师谈话呀!怎么你也跟我走啊!”A女士有点儿急了,“张老师,这就是我说的!她经常都是这样的!好像脑子根本没带在身上!”
阿姨出去了,小眉重新坐回到座位上,红了脸,好像蛮尴尬。
这里首先有三点需要澄清:
1. 小眉没有听明白A女士和我对她说的话;
2. 在咨询室与我单独相处,小眉有压力,所以会下意识地离开;
3. 主观故意。
事实是除了第3,1与2都存在。
从小眉的角度而言,她听明白了阿姨和我的话,每一句话字面的意思她都理解,只是这些话像微风吹拂在石头上,在她的意识中没有没有引发产生相应的“对策”,在她的思维过程中没有出现“接下来我留在这里”的清晰决策。
就是说,小眉的听觉、语言理解都没有问题,只是在“作出相应的行为”环节上出现状况。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似乎就是完全不动脑筋——“脑子没带在身上”。
至于第2点,虽然小眉否认我让她感觉有压力,但她的局促和尴尬是显而易见的——潜意识里面,她大概一点儿也不想同我单独呆在咨询室里面。
我不知道我该干什么
“类似于刚才这样的事情——你似乎知道自己要留下来,但在阿姨离开时又站起来跟着走,好像没有理解我们的话一样——以前也发生过吗?”我问。
“嗯,是啊。”小眉说。
嗯,我经常不知道该干什么,我就跟着做,别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我知道阿姨觉得我像初中生,其实我不像。他们觉得我什么都不懂,其实我什么都懂。我觉得我的智商一点儿都没有问题、很正常。
有一点儿问题的话,就是我的人际关系关系不好……主要是同领导的关系不好。
我不知道我该干什么。要是别人告诉我让我做什么的话,我都可以做得很好的。我做事情很认真的。刚才阿姨说原来我的单位领导说我工作不好,其实我很认真的。但是我不喜欢这个工作。我不知道我该干什么。
他们让我做事,又不告诉我要注意什么,我又不可能自己就知道要注意什么……然后他们又说我做不好……而且我不喜欢那个工作,我也不会动脑筋去思考。
其实我的人际关系也很好的,我的同事都喜欢我的,因为我对人很好的。就是我们领导说我不好。他们也说不出我别的什么不好,就是说我的工作能力不好。说我不主动。我又不知道我该怎么主动。反正我不知道我该怎么做。
小眉语速比较慢,说话过程中咽口水、抿嘴唇等动作频繁出现,导致语言表达常常暂停,这很容易让听她说话的人产生不耐烦的感觉。
而小眉的妈妈以及A女士语速很快,说话干净利落、铿锵有力,整个家族中也没有第二个亲友有类似的语言表达特点。
被打大的孩子
小眉是独生女,父母的经济条件比较好。从生下女儿之后,小眉的妈妈B女士就没有工作过,全职照顾孩子和家庭。
3岁之前,小眉是快乐的,聪明伶俐,惹人喜爱。然后,“噩梦”伴随一架钢琴降临。B女士严格要求女儿练琴,稍有错误,非打即骂。小眉却表现得越打越“笨”,到后来死也不愿弹琴,小学毕业后,B女士放弃了女儿的钢琴练习。
之后是舞蹈,舞蹈之后是各种补习班、奥数、英文,然后是绘画。B女士总是不断有想法,把女儿往各种方向去培养,采取的教育方式无一例外,打骂。骂得狠、打得也狠。
爸爸常常看不过,护着女儿,却没有效果,直至用“再打女儿就离婚”来威胁,B女士表面悔改,实际改为趁丈夫不在家的时候打女儿。
孩子就这样长大了,事事都看母亲的脸色、不敢越雷池半步,过年时表妹们说要到家里来玩,25岁已经工作了的小眉都要悄悄地让爸爸去向母亲请示,不然不敢答应。
A女士本来就觉得姐姐教育孩子的方式有问题,在听完我的分析后,决定让小眉的妈妈一起来做咨询,于是出现前面的那一幕。
[分析]
小眉这样的行为模式是怎么形成的呢?
每一个人的社会性行为模式,都是后天学习来的,或者,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被培养出来,最重要的“环境”,莫过于父母:父母的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父母本身的人格特征与行为模式。
小眉母亲的教育模式至少产生了2个后果:
1. 压制了小眉自主性的发展,其结果是小眉放弃了主动、习得性无助:不动脑筋,被动接受指令,“你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你没有说的我就想不到”。
2. 造成小眉对“人”的不安全感和焦虑,尤其是当领导对自己说话时、或者感觉对方在批评自己时,常常由于紧张导致“大脑一片空白”,充耳不闻,严重影响人际沟通。
这两方面往往相互叠加、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心理咨询和建议]
首先,小眉的心理心理咨询是长期的,需要制订系统的咨询计划,进行心理重建。在初期以及中期阶段,咨询师可以采取支持性心理咨询的方案,加强小眉的自我功能,改善其日常生活与工作的应对能力。
在自我功能得到加强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行人格层面的工作。
鉴于小眉已经成年,小眉母亲如果有意愿参与咨询,将是很好的促进因素,可以考虑进行家庭心理咨询;倘若没有意愿,不必过多地将母亲纳入心理咨询计划,这是与未成年的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咨询的不同之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