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新闻晨报》 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心理咨询师 韩梅凤
倾诉女主角:林玲(化名),58岁,退休
愁容满面的林女士一落座便开口问道:“老师,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总是得不到别人的真心相待和尊重?”还未等我回应,她已急急地开始了她的诉说。
【倾诉】
我的朋友很强势
我的朋友是当年在黑龙江结识的知青,共有5个人。虽说平时在一起会有些不愉快,但我觉得我尽心尽力地对他们,他们至少会认可我这个人,但是前不久的一次聚会却令我非常地意外与胸闷。那天我外出买东西归来正要进屋时,听到老李(化名)说和我在一起很累、时间长了会得神经病。我当时真的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停下脚步站在门外,希望听到有人为我说话,结果不但没有而且是我为之付出最多的老张(化名)夫妻俩在积极地附和。
老张夫妻俩是我们六人中跟我交往最多的知青,他们多次跟我说起想买空调,我也听出他们的弦外之音,为了避免他们生气,我出钱帮他们买了空调,之后又带他们到邻近城市去旅游。而当我提出要认他们女儿做外甥女时,他们却一口回绝。不久,他们又开口问我借三万元说是急用,我真的没有三万元现金,正巧当时女儿给了我5000元,我从中拿了2000元交给他们,我没说是送是借,由他们吧。你说我这样对他们,他们竟然还认可别人说我的不是。
这次让我来你们华师大心理咨询工作室做咨询体验的原因是最近一次的黑龙江之行。
我们六人相约去黑龙江,为了对曾经关照过我的在黑龙江扎根的知青和当地老乡表示感激之情,我精心筹划、精挑细选地购买了具有上海风味和特色的礼物,坐在火车上想象着大家相聚的情景,心里感觉美滋滋的。到了黑龙江一下火车,我便碰到了一个朋友,我们惊喜地相拥着问候着,当我准备取礼物时,老刘(化名)却一把拽着我说:快走,快走,赶车去啦。我心里非常不高兴,但又不想和她发生矛盾,只得跟着她赶路。到了当年居住的地方,知青和老乡都热情地来看望我们,这时老刘对我说她礼品带得少,不够分,不由我说话,她就伸手取我的包,“先拿你的礼品送出去,算是我们六个人的,以后碰到的人少了,就拿我的送吧”。被她一搅局,打破了我的安排,礼品不够了,我只得无奈地用现金送礼了。
农场负责人知道我们知青返乡后,邀请以我为主在农场年终总结会上谈谈在我们眼中农场的变化,我答应了,并作了认真的准备。开会那天,老张夫妻俩来劝我让老刘多讲点,叫我少讲点,我没吱声。临开会时,老张阴阳怪气地对妻子说:不要叫老林了,阿拉走,她灵感来了,让她发言时发挥得好一点。我听了胸口很堵,讲不出话,直 摇头,心想这会议是不是还要去?老张见我这样非但不收敛,还说“啊唷,不会生气喽?”开会时老刘毫不客气地抢先发言,我只得作罢。
知青老吕请我们六人聚餐,前二天由老吕买单,第三天我过意不去,抢着买了单。第四天老吕又抢着买,而其他五人却兴致勃勃地聊天,一点表示也没有。第五天见老吕没来,我便问道“老吕怎么不来啦?”“做啥?你想叫伊买单啊?”。没等我话音落下,老王便冲着我高声嚷道。“我是这种人?”我愤愤的话已到喉咙口,但就是说不出来。
听着林女士委曲地诉说着与知青朋友的纠葛,我不禁想探询她与原生家庭、丈夫及其他生命中重要人物的关系。
我的家人没亲情
我小时候父母就不喜欢我,母亲经常为了一点小事辱骂我,甚至是姐妹们犯的错也会算在我的头上。开始我会忍受,但怨枉的事情一多我就不买帐,我会跟母亲据理力争,结果往往是招致母亲的更严厉的惩罚。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新的衣服轮不到我先穿,理由是我象男孩一样顽皮,衣服一穿就不象样了;好吃的东西总是最后一个才分到我手上。
前些年父亲因老年痴呆住院,患病四年之后去世,期间我尽心尽力地伺候,也未得姐妹的一句好听的话。父亲去世后不久,母亲去了养老院,看到母亲在养老院住着不习惯,我将母亲接回家照顾,妹妹却冲着我说“父母对你不好,你凭什么对他们好?”妹妹的言下之意是我想揩母亲工资的油,气得我血都吐得出。母亲去年过世了,我和姐姐、妹妹也不走动了。
我的下属说我冷
作为返沪知青,我进了街道生产组,工作了一年之后,我顶替进了父亲的单位。在单位里我不怕吃苦,积极肯干,从生产小组长、工段长一直做到了生产调度。同事们对我的评价是能干,架子大。能干或许比较符合实际,架子大却只是我的外在表现。我不和同事聊天,拉家常,是因为我怕同事不愿意搭理我让我下不了台。如果有同事主动和我交往,我则会尽我所能去帮助他。
林女士只字未提她的丈夫,当我再次问起时,林女士只简单地说自己离婚十几年了,现在和丈夫没有任何联系。
【分析】
从林女士的倾诉中可以得知,林女士除了和已出嫁女儿偶有联系外,没有丈夫,没有同胞亲情。当年在黑龙江结识的知青便成了她生命中的重要人物,她唯恐失去这几位朋友,为了保持和她们的联结,她不惜一掷千金来维和,即使满腹委屈、愤怒也不敢对朋友说个“不”字。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林女士陷入如此不堪的困境呢?我们在此用依恋理论来分析便可找到答案。
依恋是指人际间在情感上甚为接近而又彼此依附的情形。依恋最早由英国精神分析师鲍尔比(1969)提出,是指婴儿与主要照顾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一种持续性情感联系。婴儿在与照顾者交互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一套关于自己和依恋对象的心理表征,即内部工作模式。内部工作模式是一种情感/认知性结构,随着儿童的成长,将成为依恋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结构,影响着个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预期、感知、情感、策略、行为以及他人给予的回应和人际关系的性质。童年早期形成的内部工作模式会成为以后其他人际关系的原型。有的学者又将这种内部工作模式称作为依恋模式。
本案的林女士认为在她小的时候母亲不喜欢她,经常漠视和拒绝她的需要,甚至侮骂她,她在童年期发展出的模型可能就是:别人不会关心与爱护我,不会尊重我。这些观念会存储于她的依恋焦虑的工作模型中,影响到她成年时期依恋关系的形成。具有依恋焦虑的个体尽管很想与他人交往,但是自我的不自信和对他人的不信任往往使其在交往中陷入矛盾的境地,行为往往也伴随着矛盾和焦虑,害怕被拒绝和遗弃,妨碍了其发展和维持亲密关系。林女士与朋友、家人和同事的互动,无一例外地反映了她的依恋模式对她建立依恋关系的影响。与朋友交往中的被动资助、委屈与隐忍;与家人相处的抗争、纠结、不相往来;与同事交往的被动、防御、竭力相助都是焦虑依恋模式无意识、自动化运作的结果。
【建议】
在帮助林女士理解了自己的依恋模式及依恋模式是怎么影响自己的前提下,给林女士如下几点建议。
1、学习重新评价自己, 尽可能多地寻找自已的优点。
2、设立自己的界线,明确自己的底线。知道什么时候说“好”,什么时候说“不”,掌握自己的生活。
3、尝试与同胞姐妹、知青朋友重建平等和谐的关系,扩大社交圈,在关系里学习表达自己的感受。
4、在碰到自己不能解决的事情时,学会请求和适度的依赖。
5、学会自我欣赏,做到即使无人喝彩,也要积极乐观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