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婚姻与爱情,在影视剧中非常多值得称赞的作品:比如《围城》,《饮食男女》。
《围城》中年轻的方鸿斯自诩不凡,在最美好的岁月里桀骜不驯,凭借假的文凭,一般的家室,看不上爱耍小聪明的苏小姐,放弃了红玫瑰唐小姐,开始了一场处处是逃离的围城婚姻。
正所谓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一辈子不结婚和嫁错人,哪一个更可怕?
也许,一辈子不结婚的人,觉得嫁错人更可怕;
也许,一辈子不嫁人的人,觉得不结婚的人更可怕。
为什么都觉得对方的处境更可怕,那是因为你不是他,你永远不可能成为对方。
而不能成为对方,只能用假想和观察到的假象去窥视对方的糟糕处境,再给出很多理由重建自己内心觉得对方糟糕的位置,从而告知自己是对的。

哪个更可怕?都不是最可怕的事。
就像每一条路可以通往不同的方向,目的地不是最重要的,但是过程绝对是重要的。
让我们来看看恋爱的过程。
首先经过了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相互喜欢并且悦纳的过程。我们会从外貌吸引(容貌,形体,举止,条件)上去择优;人格吸引:我们从内在品格上吸引;相似性吸引:我们从同性同质上相互吸引;互补性吸引:我们从我们彼此之间不同的地方去吸引;接近性吸引:我们从空间的临近处吸引。
举个例子: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他所带来的的绝对是一种超乎寻常的神话,一个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的人,在全世界人民面前会得到了倾倒。
没有人不对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感到赞叹。有没有一种恋爱的感觉,会不会从内心深处感到以后要找的对象的原型就是这样。
因为有了恋爱的对象,相互喜欢并悦纳,我们可以称之为恋爱了。

接下来,我们进入了交往的过程。
社会交往理论认为: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报酬和奖励的交换活动的支配,若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或者增强自己的吸引力或魅力,我们可以与他人交往时,尽量使得自己的付出大于收益,是自己的言行尽可能给他人带来尽可能的好处和欢愉,使得他人感到与自己交往时感到对方是悦纳自己的。
之后,我们进入了承诺的阶段。
因为足够的爱,希望进入彼此的空间,但是我们容易忽略刺猬效应,就是即便是再如何接近的男男女女,在关系中一定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也就是要把握一个适当的度,既不能太远,也不能过于接近。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自己能把握的私人空间,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划定了私人空间,在这样的领域中,圣神而不容侵犯。
最后,我们会进入一个完美爱情阶段。
这个阶段,是彼此信任,但是又彼此尊重彼此的空间,就像灵魂伴侣,我即便知道你不在我的身边,但是我知道在我需要你的时候,你就会出现在那里。
一辈子不结婚的人,可能已经有了灵魂伴侣,即便不需要婚姻的一纸承诺,但是内心是满足的。就像是走到了一条自我已满足的路径,结果不重要,过程很满足。
又或者,还在寻找对方的过程,但是从没有停止过寻找。

空间,又或者是过渡退让,而让对方侵入自己的空间,让自己的灵魂得不到宁静。但是,即便如此,任何危机都是转机,之前收获过爱情,得到过承诺,发现了问题,之后要做的事就是改变。不在于结果,在于过程,在去那条路的路上,你的同行伙伴给到你的是欢愉还是痛苦?假如曾经给过欢乐,哪又有痛苦之说?
这两种情况,哪种更可怕?
没有可怕,只有过程中的成长,都是不一样的收获。
可怕的不是得到的结果,而是过程中不去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