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30多了还没有结婚,给介绍对象也懒得一见,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到底是怎么了?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30多岁没有结婚也不愿去相亲?
回答:
我是于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心理咨询师。
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孔雀东南飞》中的一段文字:“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古人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就已知天命,到了七十就已经是古来稀了。
对比我们现代呢?十八岁之前爱的萌芽叫做“早恋”;二十岁还在大学校园里苦读,将性驱力置换成考托、考证、考研、考公务员;到了三十岁,社会小白一枚,初初“弱冠”,面对高昂的生活成本自顾不暇,何谈奢侈的爱情与婚姻呢?而关于养老金的讨论,则进一步在告诉我们,人类的生命线正在拉长,虽然生理发育的节奏改变有限,但是环境和医疗正在延缓成熟到衰退的过程,与此同时,心理的成熟也随着社会的教育与就业的进程而缓缓地发生着推延。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创建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最初将青春期划分为12~18岁,成年早期划分为18~25岁。但是,现代的研究则重新做了划分,有的将青春期划分为12~20岁,成年早期设定为20~35岁;有的甚至一咬牙,将成年早期拉长到40岁。
那么,这两个时期各自的任务和冲突是什么呢?
青春期: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解决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所谓的自我同一性,说白了就是明确自己的定位,知道“我是谁”,我在自己心目中是什么样子,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子,在社会集体中又处于什么位置,以及我希望将会成为什么样子的人。
成年早期:这一阶段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按照行为生物学的观点,“弱冠”之年正是生理发育成熟,强烈的爱的冲动推动着人类寻找配偶的时期。但是,爱情是一种彼此的融合,是将自己的同一性与另一个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与破坏,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在恋爱中建立真正的亲密感。

我相信大多数踏入成年早期的年轻人,在欲望最为强烈的时候,都在忙着压抑欲望拼搏求学。在面对现实社会时,才开始匆忙的在现实中拾掇被碾碎的自我,重新拼接重塑同一性。
此刻,首先早期爱的冲动已经被压抑,其次他们有更为重要的任务正在进行中,自然无暇无欲去相什么亲。
更何况,这种相亲还是被父母催促与安排的。连后半生的配偶都需要被安排,这本身就是对正在发展出独立的自我的沉重打击。

作者简介
于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签约心理咨询师、上海市心理学会会员
咨询领域:情绪困扰、人际交往、职场压力、个人成长、儿童青少年成长困惑等。善于通过聆听、叙事等互动模式,协助来访者探索自己的内心,发掘自身的资源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