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老师让成绩差的学生坐最后一排,说是不打扰其他人就行,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显然,当这样的话题,给到每一位家长,都有可能带出不公平感。
“成绩差”,“最后一排”,“打扰其他人”,这样的说法都会让家长感受自己的孩子正在遭受不公平待遇。
也许,一时半会很难能够接受。甚至气愤到拍案而起,直接冲到学校和老师对峙。
我们说每一个孩子都有公平受教育的权力,任何区别待遇,如果没有正向引导,很容易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团体内被边缘化的那一位。

从教师角度出发:
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是师德高尚的人,教育经验充足的老师。
1. 教育经验较少:当遇到教学过程中,自身难以处理的事情时,容易简单粗暴的解决问题。2.课堂纪律第一:.可能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有干扰到其他学生的情况,而让老师难以处理。
3.理念冲突:也有可能是在家校沟通时产生过教育理念冲突的家长,而使得品行较差的老师故意为之的边缘孩子的行为。
4.激励作用:可能希望以此激励成绩差的学生产生竞争意识。
从家长角度出发:
1. 不公平感必然而生,而容易将偏见情绪传递给孩子。
2. 自我认同老师的观点,认为自己的孩子成绩差,所以只配坐最后一排。
3. 对教师产生敌对情绪,容易激化矛盾。

在这里,所有事件的最终受害者,不是家长,也是教师,而是孩子。
因此建议家长做到如下几点:
1. 与学校老师及时沟通,强调区别待遇问题对孩子可能造成的心理伤害。
2. 对孩子的引导一定要正向而有力。
家长如同孩子的最后一道防线,需要为孩子顶住强压下的压力。
3. 帮助孩子建立正向观念,比如:“老师是希望你更努力,所以才采取了这样的方式,但是老师可能没有想到对你可能产生伤害,这个我会和老师进行沟通。”
“老师有提到打扰其他学生的问题,你在班上的表现究竟是不是这样的呢?如果不是,那么老师可能误会你了,我会向老师说明,或者你自己去说明。如果是,说明你这样的行为的确给老师带去困扰,那我们是不是一起想想办法怎样改掉这个行为呢?”

关键在于:家长与孩子是同盟状态,协助引导孩子改善自我行为。
家长与老师也是同盟状态,一起协力改善孩子不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