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潘综合症:是由于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创伤或对生活的怀疑而找不到正确解答,产生的一种不愿长大的心理。它的产生主要与社会和家庭教育环境有关。
症状
1、情绪化、任性 ,难以自我克制。一旦事情不按照自己所设想的发展, 就容易发脾气,而不考虑后果。
2、依赖他人,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独立生活,总是需要别人照顾自己。
3、不敢承担责任,逃避诸如父亲、母亲这样的社会角色,迟迟不敢结婚或者不能拥有固定的人生伴侣,也容易频繁更换工作。
4、自我中心、自私、不知道主动关心别人,而把别人对自己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
5、难以适应社会或者被社会拒绝,容易遭受挫折,进而引发情绪混乱 。
资料相关
最近,社会学上谈论一个新概念,叫做"类人孩",指生理上成年、思维意识仍处于孩童水平的人。此前,心理学上也有一个"彼得潘综合症",两者有相似之处。一个成年人如果是"类人孩"或" 彼得潘",不嫩时却"扮嫩",这是心理问题,可遗憾的是,现在我们看到的"类人孩"和"彼得潘"似乎越来越多。
"类人孩"和 "彼得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想长大,甚至恐惧长大,还有逃避成人该负的责任。"类人孩"是学者发明的新词,而彼得潘是英格兰童话中的人物,他生活在梦幻般的" 永无乡"里,永远也不想长大。患"彼得潘综合症"的人渴望永远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为父母。他们很爱玩,也很好相处,但免不了有孩子气。他们虽然在生理年龄上已进入成年,但在心理上还不能与之相适应。他们的言谈举止都像孩子,总是在逃避责任,逃避生活,甚至逃避爱情和家庭。他们把自己心理定格在孩童岁月而不肯成长,发展到了极端,就会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绝长大,这是一种心理疾病。
产生原因
"类人孩"和"彼得潘"的产生主要与社会和家庭教育环境有关,如社会过多的评价(如繁多的考核)和父母的过分溺爱,可使孩子没有自信,非常依赖别人的评价和帮助,习惯于别人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又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而自恋。
心理咨询方法
有“彼得•潘综合征”的人往往一生碌碌无为,容易在失落中为获得暂时的满足而沉溺于酒精和药物。墨西哥心理心理咨询协会主任罗伯托•图鲁比亚德斯说:“‘彼得 •潘综合征’患者处理感情问题尚不成熟,所以他们大都没有固定的人生伴侣。就算确定了正式的恋爱关系,对方也会拿他们当孩子看待。”他认为,这种病症难以用药物治愈,惟一的办法是接受心理心理咨询。